搜  索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小说 > 草民之夏

第二章 胖子

古代没有电灯电视,更没有手机,所以都睡的早。

见这么晚了,李叔屋内居然还在谈话,宋义可没有不能听墙角的心里负担,他悄悄凑了过去。

此时没有灯,四周黑黢黢的,安静异常,房中的私语显得十分清晰。

“老天保佑,义哥儿活过来了,总算没有辜负太太的恩德!”说话之人是胖胖的李婶,宋义从小是她抱着长大的,感情深厚。

“义哥儿福大命大,他出生时,老爷可是梦见一条金龙游入宋家祠堂,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命。”李叔略停了停,又嘱咐道:“以后别再说什么老天保佑,要说菩萨保佑,咱家店可是卖香火的,要习惯说菩萨保佑,这样香火才卖的好。生意好孩子就能吃上肉,义哥儿也有钱去中举人。”

“知道了,就你事多,不过,说句心里话,义哥儿别的能不能成,我不好说,但读书肯定不成的。他,他可真不像读书的料。老爷那么聪明的人,读书又能下苦功夫,都没有考上举人,可见读书多难。当家的,你可不能糊涂,眼瞅着李平和阿草都大了,他们也要生活,我们手里的钱可不多了,不能总填无底洞吧。还是给义哥儿找个饭碗妥当,要不帮衬他开个私塾?”

“瞎说什么,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睡觉!”李叔生气的翻过身,视线离开了他的黄脸婆,聚焦在乌黑的墙上,眉目间的愁绪仿佛又浓重了几分。他在临街的门房开了个小店,靠着临近水德宫,卖些香火类寺庙用品谋生,也就将将够生活。至于宋义的家底,他比宋义本人还清楚,能卖的基本上都卖了,土地只剩下山脚下那五十亩地,其他没有任何产业,可谓干干净净,根本供不起宋义去考举人。再加上,这次宋义受骗,估计是把家底彻底抖腾干净了,才会跳了河,幸亏被儿子李平救了回来。

“人生啊!”李叔心里长叹一声。

忧愁总是远大于欢喜,愁着愁着最后终于就习惯了,和穷差不多。

生活总是如此,也从来如此,

院子里,宋义也咧咧嘴,一个好汉三个帮,李叔一家就是他的坚强后盾,现在后盾明显坚持不住,要后院起火了。

逃避不是办法,面对困难勇敢面对,才是宋义的基本素质。

返回正屋,宋义陷入了沉思。

翌日上午,吃完了鸡肉饭,鸡肉已经变成了鸡脖鸡胗,宋义估计这只鸡已经吃完,他好歹是少爷,哪怕是名义上的,必须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当然,吃惯了大鱼大肉,再回过头来吃萝卜白菜,宋义自己也无法忍受。

而且他已经得到情报,据阿草妹妹悲情透露,豆腐在家里被紧急归属荤菜之列,因为银根紧缩,购买频率将降低到每月两次。

不要怀疑情报的真实性,家里购买豆腐由阿草妹妹全权负责,原因很简单,她和做豆腐家的闺女是密友,买豆腐能多饶一小块当添头。

连豆腐都要吃不上了!

世界上很多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钱的问题。

宋义决定去搞钱。

搞钱有个前提,就是搞清楚社会运行规则,在规则允许之下,才能合理合法的赚钱。

一般来说,最赚钱的行当都写在纸面律法上,宋义可是规规矩矩的读书人。

财不入急门,宋义做事喜欢谋定而后动,花了一些时间略作铺垫,在得到准确的消息后,兜里揣着他最后的188个铜钱,背着一个布包,一路小跑直奔目的地。

闽省位于夏朝偏远的南方,章州又是闽省的南部,可谓南上加南。闽省山多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加上人口众多,所以百姓生活很是清苦。

宋义有五十亩地,看似还可以,实际上刨去佃户的收入和税收,根本不够宋义的读书开销,这些年一直是吃老本,以及靠李叔家的贴补。

穷极之下,宋义前身才会受骗,被人以花钱谋出路的名义,骗走了最后的家底,以至于跳了河。

宋义家所在的水德宫既是庙名,同时也作为小巷名,小巷位于东月城南侧,往南通炮仔街,因巷道有一座水德宫庙而得名。水德宫,兴建年代不详,祀天上圣母(即妈祖)。庙建二层,神像供奉于楼上,楼下为庙祝活动空间。

炽热的阳光普照着章州城,前天刚下了大雨,转过头又来了骄阳,是典型的桑拿天。

只是再煎熬人的桑拿,也阻挡不住芸芸商贩为利奔走的热情。

沿东濠沟西侧有河岸小道,在古代,水运网络发达于陆行,濠沟也兼作港道使用,沿濠护岸既是船舶停靠的驳岸,又是贯穿古城的巷道。

巷道常有小贩肩挑小吃沿濠岸来回叫卖,久而久之人称濠岸为“挑食巷”,因闽南语谐音为“讨食巷”或“偷食巷”。

各式各样的吃食,勇猛揽客的摊贩,便宜实惠的价格。

“卖个小吃也这么卷,底层真难!

好不容易摆脱小摊贩的热情,宋义喘着粗气,不顾路人的侧目,跑步奔向此行所在。

庙前街,是章州经济文化中心。官宦豪宅、宗祠牌坊,道观寺庙,书院等建筑物错落有致地沿街罗列,沿街小巷众多,纵深交错,南侧有水德宫,陈厝巷,石狮巷,麒麟巷,河墘巷,北侧有陈家巷,帽仔巷,尚书巷,林厝巷,人委巷,公解巷。

街上还有不少店铺,如绸缎庄、戏楼、裱画店、成衣铺、酒楼,行行出彩。与市仔头、马坪街组成最热闹商圈。

街上还坐落有几座文物级的建筑。尚书府位于尚书巷,为夏朝户部尚书潘荣府邸。潘荣系章州人,三朝元老,曾出使琉球国册封琉球国王,老年归里,于东铺街修豪宅养老,通向其宅的巷道就叫做尚书巷。

草根汇迹的挑食巷和庙前街真心没法比,在这里,宋义终于见到了大夏幸福阶层的愉悦生活,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见贤书屋!找到了。”

见贤书屋相当于现代的新华书店,里面摆着从开蒙到童生,秀才直至举人的各种必备书籍,堪称莘莘学子的教材超市。

科举是夏朝的选才考试,只有通过考试,取得举人以上功名,才具备做官的资格,是进入仕途的主流,让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

闽地人多地少,读书取得功名,是传统改变命运,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的捷径。

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出身闽地的进士非常多,因此,喜好读书也是闽地的传统,见贤书屋也就不缺顾客。

宋义戴着秀才的方巾,身穿黑色直缀,很快就找到了目标所在。

时逢雨过天晴,有不少书生都在挑选需要的书籍,碰到少见的好书时,甚至会有争抢,从侧面反映了闽地文风的兴盛。

和某人确认过眼神后,角落里很快起了争执,似乎在争抢一本《算学宝鉴》。

很多人以为,科举考试考的都是四书五经文科,和数学没有什么关系。

恰恰相反,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一直都有数学的内容,有点类似文综。毕竟,科举选拔的是储备官员,光满腹经纶,不会算数算不清楚赋税,如何管理子民。

尤其在秀才考试中,数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科目。

王文素,一位来自山西的著名数学家,其作品《算学宝鉴》就是专门为应对科举考试的数学部分而编纂的。这部作品不仅系统的介绍了数学的基本内容和解题方法,还特别阐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使得《算学宝鉴》成为备考秀才考试的重要教辅,在童生中甚为畅销。

争执的一方是三个人,岁数不大,以一个瘦子为首,瘦子年纪不大穿着长衫,模样清俊,只见他手拿一本破书,不卑不亢道:“《算学宝鉴》系我耗尽积蓄购买,却被你撕毁,在场人都能证明,不赔钱可不成,读书人最重品行,可不能为富不仁,仗势欺人!”

瘦子的两个伙伴却不像读书人,身上一股混混的味道,在旁边起哄道:“小胖子,《算学宝鉴》可少见,你不赔可说不过去。”

其中一个讪笑道,“十两银子,放你一马,嘿嘿。”

“可不能小看人,少爷不差钱,少说也得三十两。要不然今天可走不了,嘿嘿。”

另一方只是一个人,却是一个小胖子,年约十五六岁,他也确实是胖,如同脑袋和身子如同两个肉球合并在一起,浑然天成,却是看不到脖子的存在,头顶帽子上还缀着一颗东珠,腰间挂着玉佩,一看都不是凡品,但衣着并不华丽,有点低调奢华的意思。

胖子孤身一人,却丝毫没有退缩之态,小眼睛瞪的溜圆。“放屁,小爷我碰都没有碰这本书,分明是你等故意诬陷。居然有人敢打抢我,要不是还在孝期,小爷我非打扁了你们。”小胖子怒极反笑,冲门外大喊道,“阿三,有人欺负少爷啦,这回可不是我先惹事的,嘿嘿。”

书屋门外应声冲进来一个汉子,他也不废话,冲着瘦子就要动手,瘦子却并不慌乱,拳风还未到,就顺势倒在了地上。他两个伙伴一边往后撤,一边大喊“杀人啦”,“有人打死人了”等等,静逸的书店顿时一片大乱。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