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小说 > 李鸿章访美

李鸿章访美

一、踏入美国

光绪二十二年,即在李鸿章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一年,政府大臣再次启程,为处于火山口中的清廷奔走着。

“李中堂,欢迎阁下来到美国!”

只见李鸿章不紧不慢地走下舷梯,望着眼前宽阔的马路以及更远处隐约显现的建筑分明与之前英德等国的气象并无一二,甚至更有雄伟之处,他虽然早已在心中幻想了种种可能的情形,不想还是被现实的一切冲击的不禁一颤。好在历经过之前的洗礼且浸淫在泱泱大清的庇护下时间之久,这位七十三岁高龄的朝中权贵依然身板直挺,神色安然且坚定,外人不曾发觉他有任何异样。反而人群中的一个东方面孔给了他一丝力量,陌生而感动。

在码头一阵寒暄后,李鸿章陷入沉思,直至官邸。一路上未曾说过一句话。

美利坚合众国建国摆脱被殖民始至今方一百二十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有如此的成就——堪称奇迹。美国自工业革命开始仿佛进入了发展黄金通道,反观国内,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却还停留在农耕文明——老百姓食不果腹的“文明”。为什么我们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到底是我们人不行还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出现了什么问题?李鸿章思绪至此,顿觉心口憋闷堵塞,无法呼吸。夜色已深,故国的百姓应该已经汗滴禾下了吧?寒气忽的袭来,李鸿章夜不能寐奴仆皆知,又一个勉强合上眼的夜罢了。

翌日,李鸿章洗漱完毕早早就等着管家来请安。管家按时点卯后见自家大人已然安坐,似在等一件极重要的事情,心里嘀咕不及揣着小心箭步而来。李鸿章未曾抬眼,开口便问:“太阳是从哪一边升起的?东边还是西边”不等来人回答,又追补一句:“美国的。”

管家又惊又喜,连忙答道:“回大人,是东边,我看的真真的。与我们大清国一样。”李鸿章这才软下身来,衣服也都耷拉着褶皱起来。眼睛也有了亮光,好像看到了国家的前途。“今早之事,不要外说。当心你的脑袋!”

“奴才遵命。”主仆二人问安一番自不细说。

李鸿章从房内出来,打量着阳光。阳光照在贫民身上,也照在富人身上,无关其它。今天的阳光照得他脸上的伤疤愈加的发痒。原来这疤痕是他在马关遇刺时留在脸上的。李鸿章先前途经德国时特意检查过,医生嘱咐说按照当下的医疗技术可以取出脸上残留的子弹。这一建议当场被他否决了。面对众人的不解,李鸿章说除去脸上的疤容易,去除人心里的难呐!他没有跟人说的是这就是他的命,是他的历史,需要他与后人铭记。关于这一点他有莫名的笃定。

二、一次暗杀

“今天我一个人走走,告诉朝廷的人还有你的人。”管家看到李鸿章字句成钉,便没有再说什么。没人知道管家是如何说服了朝廷的侍卫,只是他私下吩咐李府的亲信换上便服远远跟着,撂下狠话“大人少一根头发唯你们是问”等句。侍卫们本就是李鸿章的包衣奴才们的后代,不用多说自是愿意以命相护。

晚饭前,李鸿章一个人沿着纽约最繁华的大街漫无目的的走着,没有政务缠身,没有国难民困,有的是一位年过古稀之人在卸下担子后的平静生活。而这只是臆想,甚至都不可能是李鸿章的臆想。他是一位政治家、外交家,更是一位军事将领,手握生杀大权,杀伐决断才是他的职责。这是属于李鸿章式的大人物的荣耀抑或悲哀。

路过中央公园,有一位小女孩的玩具球恰巧击打在李鸿章身上。李鸿章也不恼怒,待小女孩跑过来还一脸慈祥的俯身抱起。女孩眼看他没有愠色,愈加没有了顾忌,好奇地跟妈妈说:“妈妈,妈妈,他怎么跟我们不一样?”一把搂住李鸿章的辫子抻拽着玩。女孩母亲见状忙着连声说对不起。这一次,李大人化身为李爷爷享受着难得的亲情时刻。

不远处李家侍卫眼见李鸿章被不明人士靠近,担心他的安危,从后方各处飞奔而来。李鸿章瞥见后也并不为奇,先送走那对母女,转而对侍卫们说:“你们都回去吧!违令者斩。”侍卫们也都是李鸿章一手调养出来当差的,自然知道李鸿章的脾气,今日大人语气一改往日,脸上阴沉无情,一定是他们的莽撞惹恼了他。不必再说,他们一行人早就知趣地散开。其中更有年纪稍小者被李鸿章吓倒,湿了裤腿。

时机已经成熟,杀手把匕首顺到袖口随时能掏出又随时可藏匿的位置,一步步逼近李鸿章。

猎物已经出现。李鸿章见眼前一人一身学生装跨步朝他走来,国人面孔,体格健壮,英气凛然。两人对视一眼心下各有千秋。只见匕首的银光一晃,李鸿章的防身手枪却抵到了杀手的心脏。面对未曾预见的状况,杀手一时手滑,匕首应声掉落插在地上,被李鸿章随即踢进未名湖中。

“年轻人,你输了。谁派你来的?如实招来,我可保你一命。”

“哈哈,男子汉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说完后朝李鸿章脸上就是一淬。历史的天空下两位中国人在异国他乡遭遇。

李鸿章见此人一脸不屑,眼睛目视上方,很有一种自己当年的风采,心有怜爱。接着说道:“说吧,你从码头开始一连跟了我两天,到底什么目的!”杀手被李鸿章的聪敏与冷静折服,不由心生一丝钦佩。

“怎么可能,我的计划天衣无缝,没有第二个人知道。难道你真就是外人说的会神机妙算不成?”

“我也是刚刚知道。昨天码头初见想来不是意外,你在我府邸徘徊被我管家发现,为了看清你的真实面目,我才心生此计。刚才那对会说中国话的母女也是你安排好的吧?”

“都说李大人有勇有谋,今天栽到你手里,我也不屈。不错,从你进港以来,我就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想要亲手宰了你。不过有一件事你算错了,那对母女我并不认识。说来我还要感谢她们帮我把你的狗腿子们支开!可惜功亏一篑,老天不长眼啊!悲哉!”

“你我并不相识,相必你也是因为《马关条约》的事才这般恨我吧?如果是这个原因,你大可不用葬送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生命!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只知道一心死读书考取功名,眼前的西方世界更是如白昼之月,不曾闻见!有比我死更值得你们这一代人去做的事。若是这样,你走吧。”

杀手想不到李鸿章如此轻视自己,心中怨恨翻腾,面红耳赤,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李鸿章见状噗的一笑,随即说道:“死亡是极简单的一件事。我何曾没有想过?你舍身成仁,我名垂千古。你我失去的不过是一副躯壳。历史的潮流不会因为你我停留丝毫。我还有事要做,你也还有你的路要走。如果你真的热爱你的国土,就跟她走下去。希望你给我一次生的机会,也给自己一次活的理由。至于《马关》,签字容易,不签字也无非一死,不再签字才难。这最难的路才是你我活下去的意义。”

眼前的这位青年,似乎明白了很多。退后一步盯着李鸿章的脸,陷入沉思。

“在下梁启超,大人今天说的话鄙人记下了。也请李大人不要忘记大清国百姓心中的怒火为何燃烧。”

三、二等公民

李鸿章此次访美,美国方面安排专人二十四小时陪同。李鸿章对此深表感谢。由于这次出访双方没有国是相商,也不存在特别的利益或矛盾,大家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下行进着各自的步伐。美方人员都是精心挑选的中国通,在礼仪礼节上尽可能按照国内的方式来,能满足的需求无需开口,自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根据每个人的要求给予优待。

话说在参观国会书馆期间,李鸿章看到一本厚厚的古本藏书,封皮篆刻《红楼梦》三个大字。李鸿章虽对于此类图书鲜有置喙,然而这次兴致盎然对身边的美国朋友说:“我就像那刘姥姥一般进大观园呦。”眼见李鸿章离图书越来越近,美国人忙不迭的侧身阻拦道:“李大人请移步下一地点,那有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好比是你们中国的梁祝。相信您一定喜欢。”

李鸿章明白,美国朋友(如果能称之为朋友)接到的是负责游览的命令,至于谈论中国文化,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他愤愤的来到莎士比亚面前,熟练地开始了他的溢美之辞。然而他不明白的是美国朋友深谙中国待客之道,也都是精通中国文化的大家学者,之所以不愿谈论中国的东西,是害怕中国人知道自己的文化多么受用。美国人就是从一本《红楼梦》中学习到的今天的待客之道。那本图书上面记载着封建王朝的辉煌与没落。更有甚者拿着《红楼梦》的复印本翻来覆去的研究,官至国会议员。当然这些内部参阅图书名录,美国人不会让外人知道。就是自己的枕边人也无从知晓,除非他(她)也是圈内人士。

结束今天的行程,李鸿章被告知鉴于白天其对大英帝国的热爱,美国总统特邀阁下明天觐见,时间地点美国方面会第一时间通知。

四、壁炉谈话

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的日程早就安排妥当,那有什么空隙会见李鸿章。不过是碍于国会方面的压力,借机窥探“大观园”罢了。

离开官邸前,李鸿章被告知:此次的见面非美国国家总统的官方邀约,谈话内容不会见诸报端,相关文字会以备忘录的形式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没有总统亲允,任何人无权查看。

李鸿章自到美国以来,从未见过美国人如此慎重其事。早早配合着美国方面候在白宫外面。就是方便也得事先告知,经上级官员查看总统行程进度并取得准许后方可离开。上午11点许李鸿章进入了白宫总统办公室。

屏退身边人之后,两位各自帝国的代表人物围坐在壁炉边。一刻无话。小腿粗的桃花木静静地躺在一边,等待着被燃烧的命运。

两位高级翻译度过了各自生命中最漫长的十五分钟,面面相觑,如坐针毡。李鸿章自觉时机已经成熟,开始了以下谈话内容。

“总统阁下,李鸿章自清廷首都一路走来,世界风情也领略了一番。美国自当其中之冠。”

“我代表美国人民感谢李大人肺腑之言。美国的中文意思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希望李大人像热爱中国那样爱美国,把这当成你的家。”

“总统阁下,李某不才,故国还有一大家老小需要老朽照看,总统美意老身万不敢领受。”

“李大人不必推辞,据我所知,中国人视李大人如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人人得而诛之,这样的国家您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还有什么留恋?不如早日随同家人一块搬来这里,我以美国宪法起誓,美国保证李大人一生无虞。”

“总统您言重了。老朽自小在中国长大,长得一身的贱骨头,吃惯了家里的柴米油盐,家里人都是小地方人士,吃不惯外面的好酒好菜。中国人我是了解的,恨我的人之前有很多都是爱我的。只不过一时蒙昧而已。”

“阁下,美国人民热情淳朴,以李大人的才能为官为商绝对比在中国更有前途的。”

“亲爱的总统,世界上哪有绝对的事情!为官以来老朽只当没有前途,一心为了百姓罢了。承蒙大清皇太后皇上厚爱,一路加官晋爵,再不能矣。”

话说至此,美国总统肚中气息乱作,爽爽快快地放出声来。

李鸿章见乱不乱,说着中国老百姓是全天下最好的百姓云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妻贤妾美,子肖孙乖。

克利夫兰也愈发起兴,搬出美国宪法,讲着平等自由云云。

李鸿章见机发问:“请问总统阁下,何为平等?平等可有国别之分?”

“平等即是平等,犹如现今的不分你我。你我可有国别之分?”

“总统是总统,李鸿章是李鸿章。本就不是你我,何论国别。”

“平等当讲意志之自由脱口。”

“脱口之自由乃思想之欲,非身之平等。”

谈话几近辩论,双方争执不下,均无收手之意。奈何李鸿章年事已高,体力不支。总统看出李大人疲态,起身从果盘中拿起香蕉剥给他吃。李鸿章推辞一二后顺手接过掰为两半,各自吃下。

两人相谈甚欢,彼此眼中现出惺惺相惜之情。美国翻译看出端倪,以上厕所为由起身离开。稍许归坐。李鸿章知其何意,收敛起刚才的锋芒,小心为是。克利夫兰总统看出李中堂不似先前那般,也没有再说什么。

为缓和当前的氛围。也为表昨日《红楼梦》一事的失礼,克利夫兰开口淡然地说:“听说李大人昨天未能如愿看到《红楼梦》?您有所不知,国会书馆有规定,部分图书只对国人开放,这是成立之初就有的条文,并不针对任何人。就是我本人,也有借阅不到的书籍咧。”美国翻译听到此,嘴角坏坏地一笑,转而把总统的金句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没等李鸿章开口,克利夫兰总统接着说:“请问李大人,贵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真如书里的那样地大物博不成?”

“回总统阁下。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古老国家,跟美国一样的美丽。百姓们安居乐业,早出晚归。中国也是一个足够庞大的国家。”

“紫禁城又是怎样的存在?”

李鸿章心头一愣,仿佛被突然点到名字回答难题的学生。好在他对紫禁城足够的熟悉,慢慢的说道:“紫禁城是中国皇帝居住办公的场所,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紫禁城就是一个‘大观园’吧?”克利夫兰开玩笑地说。李鸿章也只是陪笑,没有言语。

“希望有一天我们也会像今天这样,在北京再见!”

五、第二次绝望

谈话至此李鸿章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以当前美国的实力,进入中国是迟早的事。中国就是一头待宰的老黄牛,四肢已然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奔跑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美国这头狮子眼里,中国最是可口。翻阅西方历史,资本的成长推动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英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在快速增长中,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中国恰好就是这样的存在,仿佛神迹一般出现在西方列强的眼前。何止紫禁城,整个中国不就是一块肥肉?落后的农业国家,断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怎么能抵挡的了工业强国的船坚炮利?李鸿章竟口不能言,只能发出支支吾吾的声音。绝症之兆再次来临。

李鸿章想到了1895年4月16日的夜晚—《马关条约》签订的前一晚。身为大清帝国的全权代表,李鸿章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今晚的他只想找个地方冷静下来。只有一个人,没有世间事务的牵绊。

死亡是第一个冒出的字头。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卒。这样的新闻够震惊寰宇吧!李鸿章冷笑一声。一切也都是他的臆想。他深知性命有如草芥,光是死在他手里的人命就无法计数。现在不过是他的果报来了。

李鸿章将在明天恶臭满名,身败名裂。从此背负起卖国贼的骂名。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即将要发生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李鸿章有承担得起这样沉重国难的身量?慈禧皇太后曾经这样评价他:“李大人是我大清国的护城河,有他在,哀家才睡得安稳。”她没错,保护大清国的一国之主,李鸿章当仁不让,即使大清国会尸横遍野,生灵涂炭。他的命是大清的,大清国需要他活着。

想明白这个道理,李鸿章才有气力签下自己的名字。从此,“李鸿章”三个字不再属于自己,它就是大清国(关于这一点,慈禧是认可的,西方人更能够认可)。唯有此,李鸿章才活得下去。

有同僚说过,自打从马关归国,李中堂沉默了不少,目光阴沉沉的。更有百姓说,这是经历过死亡的人才有的绝望。

沉默,又是连续的沉默。

在李鸿章与克利夫兰谈话的最后阶段,两人都闭口不言。两位翻译知道此时已经不能再有什么谈话的可能,各自看过对方一眼,起身等在门外。在这难得的两人时间,李鸿章思绪万千。他想到了自己今后的路会更加难走,现在看来路都不一定能称之为路了。西方的帝国在一座座的崛起,东方的中国只能在帝国的阴影里苟活。好在李鸿章还活着,他需要做的就是在中国这块牛肉身上,在捕食者到达之前,尽可能快的楔进去最多的“牙签”或者“钢质结构”,以求给予寄生在牛肉身上的百姓更多的活命时间。

国家前途未卜,李鸿章不过勉强支撑而已。而这就已足够了不起。克利夫兰望着眼前这位前辈,是的,在克利夫兰眼里,李鸿章不再是一位中国大臣,也不是行将末路的羔羊,李鸿章的身躯高大坚强。在明知必败的国家命运里负重前行,这泰山般的力量压在他的身上,克利夫兰很难想象此时的中国除了李鸿章还有谁能扛得起来?克利夫兰又分明看到了在李鸿章的脚下成片的虫蚁不断聚集着爬上他的腿啃食起来。

此时的李鸿章经过短时间的恢复,缓缓起身,面色铁青而严峻,眼睛更像是两把刀子,让人望而生畏。

李鸿章辞别了总统。总统轻轻拍了李鸿章的肩膀,希望给予他一点温情和支持。克利夫兰望着他的背影跟来时不太一样,似乎佝偻了许多。两人都知道,这次转身之后,对两个帝国意味着什么。总统身旁的谈话文稿被翻译记录的满满当当,在总统审阅过后,顺手扔进了壁炉中。这是克利夫兰能给予李鸿章的最大尊重,这次中西方的碰撞也终将在历史的火焰中持续作响。

总统办公室空荡荡的。壁炉中的三年生桃树木在热力的作用下,发出吱吱的声音,芳香味道弥漫在整个房间,准备着迎接它的下一位客人。

六、刺耳的声音

李鸿章在美国的日子是轻松快乐的。一方面由于美方人员的盛情款待,一方面是国内事务暂时找不上他。至于英美等国高规格接待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说李鸿章的才干和地位在清廷仍是前列,一说日本人对李鸿章格外的推崇,能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就是对他本人的最高评价。还有一种说法可能最为令人信服—李鸿章是汉臣。在讲究血统的清廷,汉人一直会被另眼相待,官居军机处的人更是寥寥。李中堂在风雨飘摇中独当一面,满族贵胄则躲在暗处观望。在汉人得势时众星拱月,失意了净干些投井下石的勾当。这些李鸿章自然知晓。难得的是,在维护清廷上李鸿章总是能不遗余力,为朝廷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并且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与皇太后以及皇帝的关系,另一方面对大清的百姓,李鸿章也能够本着同样的心力去爱护。对于这样一位大臣,各国政要还是看得明的。另有无稽的说法,正因为李鸿章是汉臣,传承着中华的血脉,是中国的根。即使大清没了,还能找得到他——李鸿章。无论哪种说法,西方人对李鸿章颇为重视确是不争的事实。

对李鸿章的偏爱,不代表着对普通华人也同样适用。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便是《排华法案》。该法案是美国于1882年5月6日签署的一项法案。它是根据1880年对《柏林盖姆条约》的修订而制定的。条例的修订允许美国暂停入境移民,国会很快就执行了这一决定。该法案是针对大量华人因中国的内部动荡和有机会得到铁路建设工作而迁入美国西部所作出的反应,是在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

“该法案是对美国宪法倡导的平等、自由精神的公然践踏,是美国法治和人权史上无法抹灭的污点。美国之所以快速发展的一大原因,离不开广大移民劳工的辛勤工作。华人移民为美国的国家建设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我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坚决捍卫贵国的立法精神,为广大劳工群体提供本就应得的权利与保障,停止当前施加在中国劳工身上的不公平待遇。”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纽约时报》记者访问时大力抨击道。同时,李鸿章对进入美国的华人的切身利益表示关切,对于同胞在异国他乡付出的无私劳动表示赞赏和感谢。李鸿章特别强调,在外华人要注意保护好自身生命财产的安全。遵守当地法律秩序……

“打倒李鸿章,严惩卖国贼”“美国人的狗腿子去死”等声音从游行队伍中,穿过街巷,传入李鸿章所在的酒店。李鸿章虽然板着脸,但是没有怒色。依旧在向记者朋友说着华人不应该在美国遭受歧视的事实。记者忿忿不平,提议歇息片刻,被李鸿章严词拒绝。

“记者朋友,请不要对游行的人感到不满。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满。正如今日我对您所说的,情感的宣泄是最容易被引导的。可怕的是痛恨者一样被痛恨着。”

“李中堂,您觉得他们说的情有可原,是否证明贵国政府对民众已经失去绝对的控制?或者您的所作所为让贵国的百姓失去了生存的尊严?请李中堂回答。”

“我有权拒绝你的问题。但是我的国家不应当被曲解甚至污蔑,理智与情感让我非说不可。我大清从来没有去想过或者实施过控制任何人,甚至任何动物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我大清百姓也不是能被任由控制的国民。这一点记者您不是在愚弄我就是在滑天下之大不稽,亦或被人愚弄了。我相信您在仔细思考过后会认同我所说的。”

“其次,我国百姓背井离乡奋斗在外,不是因为我李鸿章做了什么。相反,恰恰是贵国和贵国的盟友们做的伤害到了他们什么?如果您不记得了或者不愿意记得,我李鸿章一刻也不敢忘的。1840年,从鸦片战争打响以来,就应该想象的到的。今日的中国沦为什么样子都不为过吧?你们是喝着她的血长大的,现在反而说她为什么如此不堪如此羸弱?可惜中国不是你美国,中国人只要还活着,就不会像美国似的迅速被外族驱逐宰割。你听,他们的怒骂声,句句说着我李鸿章,我却觉得矛头直接指向了你们西方世界。”

“处死大汉奸,滚出美利坚”“走狗李鸿章,誓死不投降”

李鸿章听到了。不用听二遍就知道这是形容李鸿章的最恶毒的话。华人劳工们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喊出了东方第一声民主斗争的最强音。最让人不解的是,“誓死不投降”是说什么?反讽还是单纯的语法错误,李鸿章心里嘀咕着,他恨不能掘地三尺,也要弄清楚这是哪个王八羔子的瞎鸡吧逼逼。冷静过后,李鸿章想着“汉奸”二字,顿时语塞。一口黑血自胸腔喷薄而出。兹事体大,记者朋友怕惹祸上身,什么也顾不得,拔腿就跑了。

七、回国前的准备

吐血事件实乃急火攻心,怒气郁积所致,好在对身体并无大碍。被吓坏了的一众人等这才放下心来,悉心照料无用分说。李鸿章经过简单的休养,身体已经恢复如初。趁养病的机会,李鸿章吩咐心腹四处搜寻名贵藏品,广罗珍奇玩物。直至装满一大木箱才肯作罢。

不为人知的是,李鸿章有比寻宝更需要花费心思的大事,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事。

李鸿章在与美方人员相处期间,详细了解了美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治理方面的情况。一番细察之后,他更加明白了当前的大清徒有一个躯壳,实则腹中早已蛆虫遍布,腐臭熏天。国家千疮百孔,积重难返。李鸿章恨不得拿自己的性命换回朝廷的一次生机。反观美国的快速发展,也并非一蹴而成。幸运的是美国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前途光明可见。日后在美国甚至世界上影响深远以至富可敌国的不少组织或公司,便是在清朝同期陆续成立的。

乾隆五十七年,纽交所成立;道光二十九年辉瑞成立;同治八年,高盛成立;咸丰十年,JP摩根成立;光绪三年,AT&T成立;光绪八年,埃克森美孚成立;光绪十二年,强生成立,可口可乐成立。最近于光绪十八年成立的通用电气公司,可谓人人皆知。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托马斯·爱迪生更是因为鼎鼎大名的电灯发明,推动了世界向下一个黄金时代大步迈进。

美国的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经营的石油生意越做越大,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由此产生。生意之外的他还于1890年创办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普惠世人;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铺陈的工业血脉还在不断开拓着自己的疆土;金融大鳄J.P.摩根靠着信用专为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等大型工业公司和铁路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亨利·福特也正在酝酿着开发他的第一辆汽车。清朝大臣李鸿章目睹耳闻着一位位商业传奇巨擘成功的故事,离开了美国。

八、回京·述职

北京的城门迎接着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等,其中不乏来赚中国白银的外国商人。何时中国的老百姓能够赚取英镑美元来贴补家用?古老的护城河水与明朝时比无差别的流着,谁又是历史的主人?城自巍峨水自东。

“太后有旨,请李大人进京后即刻面圣。”李鸿章来不及惆怅,径直朝着紫禁城火速启程。

太和殿内文武大臣分列两旁。李鸿章在殿内将自己一行在各国的所见所闻,汇编成册呈给光绪皇帝御览。光绪帝一边听着李鸿章的简述,一边亲阅奏折。每到新奇之处,他必询问李鸿章,李鸿章也逢问必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自己的口舌充当起满朝文武的眼睛,带领他们一览世界的山高水阔。听到李鸿章述说着贝尔公司的产品能实现千里传音之时,光绪帝兴致大发,急冲冲地追问:

“中堂大人,那外国人难不成长着顺风耳不成?”

“回奏陛下,臣有幸试用过一台西方人称之为电话机的仪器。其制造之精妙,使用之方便虽臣有百口莫能形容之万一。仅需要附耳在测,说出声音,电话机器便能及时传达给远在千里之遥的人的耳朵里。对方的答复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传过来。”

“李大人,这机器当真如你说的如此神奇?朕命你立即去取电话机。朕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听见朕的声音。”

“回陛下,”未等李鸿章开口解释,只听得内帘内传出一阵咳咳声。李鸿章额头冒汗,自知今日奏对失了分寸。光绪皇帝也如霜打的茄子一般,再支棱不起。大殿陈奏到此截止。

九、母子一心

“来人,给李中堂赐座。少荃,快坐。”

“谢太后。”

朝会之后,李鸿章自然要亲去参拜大清帝国的第一掌权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慈禧皇太后。

“少荃呐,你这一去,可是狠心。多少军国大事皇帝净再找不出别个商量。凡事总要来问哀家怎么办?这下可好,你总算回来了,哀家的苦日子也要到头喽!”

“太后折煞微臣了。臣虽然身在异国,一心未曾敢忘太后和皇上的如天恩情。每日睡前醒后必亲自焚香祈祷,愿天佑我主,福体康健,天下太平!皇上年纪尚轻,唯有事事请教太后方能造福百姓。太后定能洪福齐天,大清定能万古长青。只是微臣没有福气,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臣恳请太后念在老身为国为家略尽薄力的份上,俯允少荃告老还乡吧!”

“少荃这是说哪里话?在你离去的二百零一个日夜里,哀家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有你在哀家才放得下心。莲英,去拿养心丹来,给李中堂补补身子。

自从上次别过,已经六月有余,难得太后记得这样清楚。李鸿章差点要被感动了,连忙回禀道:“此次少荃出访各国,虽不曾看见什么奇珍异宝,偶有异国匠心独运之物,微臣也都一并带来了,希望太后喜欢。”

“哦!少荃有心了。都是些什么稀罕玩意啊?”

“回太后,有英国的大本钟,德国的阿司匹林,法国的香水和琉璃珐琅等。微臣还带来了美国的最新发明电灯,敢请太后移步一看。”

“不必看了。莲英你看着选几样,剩下的拿给皇帝赏玩吧。”

这箱子里面,藏着李鸿章的心思。电灯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希望通过电灯把整个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说给太后皇帝们听。谁料,慈禧下面的一番话,直接杀灭了他的所有想法。

“少荃呐,听说你在美国被中国老百姓骂的很惨,老美倒是对你关怀备至。克利夫兰办公室的壁炉烧的桃花木可比大清的香甜吗?”

李鸿章之前从未想过太后的心思竟能如此细腻,只得将与克利夫兰谈话的内容托盘而出。

“大胆!岂有此理!老毛子还想来紫禁城?痴人说梦!只要哀家在一天,美国就别想踏进北京半步。少荃啊,你糊涂啊。美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无非就是剥削中国人和黑人奴隶剥削来的。将那电灯拿给皇帝,告诉皇帝,哀家等着克利夫兰的电灯照亮北京。”

李莲英听的腿都软了,倒不是因为害怕,为的是李中堂怎么能带进电灯这样的死物?丑陋难堪,没有一点可赞之处。李莲英在精心看过所有物件之后,只留下了日常用到的胭脂香水等物。临走时不忘嘱托李鸿章:“李中堂,依奴家之意,美国的东西一概销毁吧,老佛爷看见了烧心。”

从慈宁宫退出,李鸿章后背湿了一身。谁能想到慈禧的耳目竟能抵达美国白宫。看来一路上以来的所见所闻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真正能拨动国家机器的钥匙依然在叶赫那拉氏手中。

在去往乾清宫的路上,李鸿章一刻没有忘记李公公的嘱托。他深深地知道,李莲英在太后那里的分量。作为服侍慈禧太后大半辈子的红人,李莲英的话某些时候等同于太后懿旨。即使李鸿章来前抱着多么清晰的理想,在经历刚才的事故之后,谁又能罔顾自身前途命运迎难而上?历史的聚光灯再次降临到李鸿章身上。

“皇上,臣斗胆启奏。臣出访各国以来,所到之处无不呈现欣欣向荣之象。遥望故国东方,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真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若不能痛定思痛,刮骨疗伤,必将国之不国矣。远有英国之日不落,近有美国之星条旗飞扬,无不仰仗国民之一心信仰,革故鼎新,发展工业,利用资本的力量缔造出国家的彪炳史册的辉煌。臣愿豁出老命,为大清朝的光荣与梦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臣叩请皇上为大清百姓计,为祖宗社稷计,兴利除弊,励精图治,再造荣光。臣虽九死未为悔也。”

光绪皇帝一心想安邦定国,妄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看着眼前的李鸿章,心里早就激动不已。然而久居深宫,心向往之身子确被各种暗哨盯着。光绪帝隐忍多年,今天终于为大清朝能有这么一位肱骨之臣的愤慨之声,高兴地掉下泪来。君臣二人此刻因为国家遭受的苦难,绑在了一起。

光绪帝旋即清醒过来,为自己一时的头脑发昏放声怒斥。“李鸿章,我大清朝真是瞎了眼,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白眼狼?你在朕这里狂犬吠日,该当何罪。朕可不会像太后一样念及你的身子,朕这就去请太后懿旨,罢免你的爵位,滚回家种地去吧!来人呐,把李中堂拖出去。朕再也不想见到他!”听罢李鸿章一口老血从口溢出,悲恸万分。

光绪帝动了怒气,双腿瘫坐在床榻之上,簌簌喘息。大厅一角,早有宫女端着特意熬煮的药引子,前来递与光绪,看着皇帝喝完方才离去……

大清帝国的命运随着李鸿章的遭际,到底何去何从。貌似不再是李鸿章这一代人的难题。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