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小说 > 终唐:家叔王世充

第13章 天下风云口舌间

王世充点点头,眼神玩味,依然不动声色。

世家门阀的威胁,他早已经估量过。

只不过,他政务繁忙,戎马倥偬,疲于应付军政大事,没有考虑的这么透彻而已。

“叔父,无论是朝堂还是军中,让叔父头疼之事,比比皆是。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稳,怎能自保,更不用说外扩了。”

“七郎,你继续。”

王世充点点头,下意识看了看案几上小山一样的奏折。

王仁则大着胆子,和盘托出。

“叔父若真是效仿李渊,废帝自立,用不了两三年,必会兵败身死,连累王氏一门。所谓斩草除根,李渊父子心狠手辣,叔父这样的枭雄,他们又岂会放过?”

“枭雄?”

王世充不以为然地一笑:“七郎,你可有解决的良策?”

他身经百战,从死人堆里爬进爬出,身上大小伤数十处,又岂会怕他区区李唐?

王仁则心里,稳当了几分。

王世充肯听劝,这就是机会。

“大隋已亡,无人眷恋。杀了隋幼帝,对叔父百害而无一益。安抚士民,轻徭薄赋,屯田垦荒,繁荣百业,富国强兵。叔父只需蛰伏待机,自会水到渠成。”

“这就是你所说的九字真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吗?”

王世充轻声笑了起来。

“轻徭薄赋,屯田垦荒,这是第一步。这第二步就是拉拢天下士族。”

“拉拢天下士族,谈何容易?”

“科举取士,或可一试。”

“科举取士?”

王世充的神情,开始变的凝重。

“叔父,科举取士,决不能与隋时一样,有名无实。科举可三年一次形成定制,天下读书人都可凭名牒应试,而不是由官员推荐。科举要凭真才实学,严防营私舞弊。如此以来,天下英才尽入彀中,人心自然归附。”

王仁则的话听在耳中,王世充心头巨震,一时呆滞。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

得天下读书人,尤其是天下士族之心,不就是科举取士吗?

王世充仔细聆听,王仁则徐徐道来。

“叔父,考试以考经学和时务策为主,还可加考武学。考试采用糊名制,严防作弊。先在各郡地方……”

他能做的,就是靠他有限的后知后觉,为王世充出谋划策。

尽人事,听天命。至于王世充采纳与否,那就不是他能左右了。

“七郎,你下去后,将科举之事,一一详具,写份奏折,尽快交于朝廷。”

王世充思索着说道。

“七郎遵命,必不负叔父所托!”

王仁则放下心来。

科举取士的另一大益处,他还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让世家门阀脱离土地资源,集中到政治中心为官,从而达到皇权集中,削弱士族的目的。

“七郎,得中原者得天下,无论叔父是否登基大宝,总要面对强敌入侵。叔父的选择无足轻重,差别在于是否弑君而已。”

王世充温声细语,难得吐露心声。

关中李渊弑君篡位,天下各方枭雄都能称帝,他中原王世充就不行吗?

一荣俱荣,他麾下那些心腹之人,可都是盼着他登基称帝,从龙之臣,分一杯羹。

“叔父的说法,七郎不敢苟同。”

该坚持时就得坚持,一味地说“是”附和,反而适得其反。

历史上,你老人家可是被一路碾压的呀。

“叔父要君临天下,就要从长计议,决不能急在一时。强如秦始皇,还不是奋六世之余烈,才得以吞并天下。”

王仁则正色道:“战争打的是国力。在没有绝对的实力之前,隐忍待机才是上上之策。”

战争打的是国力!

秦始皇!

王世充心头巨震,片刻才温声道:“叔父何德何能,可与始皇帝相提并论?”

王世充年过半百的老心脏,不争气地狂跳,身上的老伤,似乎又热又痒。

争霸天下,他是不是太老了些?

“时势造英雄,叔父只需借势而为,韬光养晦,大事可成。叔父不必过谦。”

王仁则一本正经说道。

“大事可成……”

王世充微微一笑,陷入沉思,堂上一时无声。

王玄应看着父亲与王仁则交谈,时而侃侃而谈,时而沉思,心头诧异。

显然,王仁则的许多话,说到了父亲的心里。

只知道沙场鏖战的王七郎,怎么会懂这么多的事情?

良久,王世充才抬起头来,微微一笑。

“七郎,你与以前,确是有所不同。”

王仁则作战勇猛,但性格内向孤僻,极难和人融洽相处。

今日一看,才发现自己对侄子,了解的太过肤浅。

“叔父过誉了。”

王世充谦逊如前:“叔父,太尉府前立有三块木牌,招贤纳士,安抚民心。既已立牌,就是太尉府的军令,令出必行,否则人心皆失。”

想起太尉府前的木牌,王仁则忍不住道。

“叔父坐镇太尉府,只需决断军政要事。繁琐政务,不妨让阿兄去做,贤臣辅佐。总有一日,叔父要将肩上的重担交于阿兄。”

王世充点点头。

“叔父,中原残破,强敌环饲,我想先去黎阳,拉拢李密旧部,为叔父分忧。”

“你要去黎阳?”

王世充眉头一皱:“万一李密回了黎阳,你岂不是自投罗网?”

“叔父,李密已去了关中投奔李唐。叔父不招降李密旧部,李唐也会如此。机不可失,叔父可不能坐失良机,坐以待毙啊!”

“坐以待毙?七郎,你太夸大其词了些。”

王世充微微一笑,沉吟片刻:“李密是不是投奔李唐,尚未可知。去黎阳太过凶险。我看就不如算了吧。”

“叔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窦建德与叔父交好,侄儿乔装打扮去,只要避开李唐部,应该不会出事。”

“七郎,李密真是西去投了李渊?”

王世充眯起眼,问起了自己最关心的事情。

这位宿敌,几次差点置自己于死地,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叔父,李密当年杀了瓦岗的创始人翟让,镇守黎阳的徐世勣和翟让是同郡,又是起事的生死兄弟。以李密多疑的性格,他敢回黎阳吗?”

王仁则道。

洛阳多一分实力,李唐就削弱一些。

有利无弊的事情,可以去努力一下,总比在洛阳无所事事强。

“创始人!”

王世充莞尔,随即点点头道:

“七郎,既然你一意如此,那你就去黎阳一趟。见机行事,保全自己要紧。否则,我没法向你阿耶阿娘交代。”

“多谢叔父!”

王仁则拱手,继续道:“叔父,单雄信与徐世勣是生死之交。让单雄信和我走一趟,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阿耶,单雄信妻子都在洛阳城,阿耶待他不薄,不怕单雄信反悔。”

王玄应适时插话进来。

“七郎,那你就去一趟黎阳吧。”

王世充点头,心头一阵轻松。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瓦岗旧将都是聪明人,侄子前去安抚拉拢而已,应无大碍。

前提是,李密没有在黎阳。

“谢叔父!”

王仁则赶紧谢道。

历史上,单雄信投了洛阳,似乎并没有自告奋勇招降徐世勣。

时移世易,希望此次他与单雄信前去,能够有所收获。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王氏子弟,就要有这样的豪气。”

王世充看着王仁则,笑容温和。

“叔父,阿兄性格宽厚,忠孝节义,将来必是一位千古仁君,叔父说是不是?”

叔侄二人目光一对,会心笑了起来。

“七郎,下去准备吧,小心为上。”

王世充笑容满面道:“不过,还是等李密投奔李唐的音讯确认以后再去。”

看到父亲和王仁则谈笑风生,王玄应也是欣慰。

能让一向焦头烂额、难展欢颜的父亲如此高兴,可见今日王仁则所说,非同一般。

王仁则告辞离开,王世充沉默片刻,忽然问道:

“三郎,七郎背后,莫非有高人指教?”

“阿耶,我们兄弟出生入死,我对七郎了如指掌,他背后哪有什么高人。胡姬酒肆之事,众人亲眼目睹。七郎的诗词,连徐公也是赞赏不已。”

王玄应揣测着回道。

“七郎真与裴仁基父子起了冲突?”

得到儿子确认,王世充连连摇头:“还是驴脾气不改!”

王玄应赶紧道:“阿耶,裴仁基父子新附,人心难测。阿耶不妨观察些时日,终有水落石出的一日。”

“你倒是护着七郎!”

王仁则思索片刻,吩咐道:“三郎,你去请段纳言与云司空,顺便也派人告知徐博士和戴录事。我有要事相商。”

徐博士就是王世充老师徐文远,王世充习惯上称为博士。

戴录事则是戴胄,也是饱学儒士,和徐文远一样,都是大隋老臣,朝廷典章多出二人之手。

“诺!”

王玄应小心道:“阿耶是要议科举取士之事吗?”

“不错!七郎目光如炬,一语惊醒梦中人!”

王世充奋然道:“科举取士,国之大事,刻不容缓!”

科举取士!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侄子这一份见识,实在是高瞻远瞩,非同一般。

“阿耶说的是!三郎这就去办!”

王玄应退了下去。

父亲,这是连七郎科举取士的奏折都等不及了。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