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字太丑,夫子不收
李夏花去县城给秀才做妾这件事儿,最终还是没能瞒过村里人。
不过有了李青云这个“前车之鉴”,李夏花这件事儿,倒也没能掀起什么波澜。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李夏花跟陈大牛是“和离”。
南燕朝对于女性的婚配还是比较宽容的,根本原因在于南燕朝成立之前,整个华夏的南方是一个乱世,一百年内出现了十个政权。
乱世期间,人口骤减,所以南燕朝统一整个南方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提升人口。
既然要提升人口,那么对于女性的婚配就不能设置太多的束缚,否则女人各个都去守节,谁来生娃呢?
所以李夏花改嫁秀才,村里的不少女人,反而还挺羡慕,觉得她这是奔向了好日子。
陈大牛在拿到和离书后,整个人就陷入了巨大的颓废之中,整日浑浑噩噩,魂不守舍。
李月月李星星姐妹俩也是整日以泪洗面,哭着喊着要找娘。
他们一家三口是造纸坊的主力,现在“罢工”不干了,李青云就只能花钱请村里人来帮忙。
眼下又正处于农闲时候,村里人都在想办法挣钱,这样过年期间,家里好歹能吃上几顿肉食。
李青云开出十文钱一天的工钱,村里人可谓是趋之若鹜,全都赶着要来上工。
李青云把调配药液的方法告诉给了张岩,让他来统筹管理整个造纸坊。
因为李小石是在李青云的帮助下去了学堂,所以张岩对于李青云的芥蒂少了许多,扭捏之中还是接下了这份差事。
造纸坊这边安排妥当后,李青云就开始琢磨上学堂的事情了。
这日,他独自一人再度来到了县城。
之前带着李小石拜访过的那几间学堂,李青云就没有再去了。
他来到了城东,这里有一间书院,叫做“山水书院”。
这间书院跟县城其他学堂有一个明显的区别。
他不招收适龄的学童,而是招收没考上秀才的童生。
书院的夫子平日里也不怎么授课,基本上都是靠学生们自学。
同时书院的学费还挺贵,一年要十两银子,并且想要进入书院,还要先经过两轮的入门考试。
考试通过,才能入学。
照理说门槛如此高的书院,应该鲜少有人问津才是。
可事实恰恰相反,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童生,攥着银两来报考。
原因就在于,山水书院会不定时的提供历年的府试、院试考卷,并且书院的夫子,押题的命中率很高!
就这两点优势,就足以让岷阳县那些落榜的童生趋之若鹜了。
简单来说,山水书院就是一个古代版的“高四补习班”。
李青云整理了一下衣冠,上前敲门。
片刻后,房门打开了一条缝。
门后的书童打量了一番李青云,径直问道:“那年的童生?”
李青云道:“不曾考学。”
“上过学堂?”
“也不曾上过学堂。”
书童皱眉,道:“你这样的,我们不收。”
李青云一只脚抵住了门缝,顺手塞过去二钱银子,道:“兄台,我虽然没有上过学堂,但我在家里也自学了好些年。”
“给我一个考试的机会。”
“如果入门考不通过,我绝不会再来叨扰。”
书童捏着还有些热乎的碎银子,沉默片刻后,打开了半扇门:“进去后,什么都别说,直接考试,明白?”
李青云拱手道:“多谢!”
书童领着李青云,穿过了一条弯曲的走廊,来到了一间屋子门口。
屋内,坐着六个学生,年龄看上去都不小,甚至有一个估计得有四十岁,鬓角都灰白了。
书童示意李青云在门口等候,自己进屋后,躬身道:“夫子,又来了一个。”
坐在椅子上的夫子,双眸微闭,淡然道:“让他坐末位。”
“去把牌子挂上,自今日起,书院不再招收学生,想报名的等明年吧。”
书童恭敬道:“好的,夫子。”
门外的李青云听到这话,不由得暗自庆幸。
当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书童出门后,指了指屋内最末端的那个位置,道:“那就是你的位置。”
李青云再度拱手致谢,旋即轻手轻脚的走入了屋子。
等到屋门关闭后,夫子将手边的一沓卷子放到了第一排学生的桌子上,道:“分下去。”
“考试时间,两炷香。”
“作弊者,永久取消来书院念书的资格。”
“未通过考试者,明年再来。”
“开始。”
言罢,点燃了一炷香。
李青云拿到卷子,按照上学时候的习惯,先把所有题目都看了一遍。
考古系跟历史系虽然有所差别,但本质是一样的,都得深入的了解历史。
李青云上学的时候,也看过许多历朝历代的科举考卷,对于古代考学的范围、破题的技巧,还是能做到心里有数。
像是眼前这份考卷,难度并不算大。
唯一的难点在于,自己的字儿写得不算好看。
上辈子也练过一段时间的毛笔字,但最后还是投向了钢笔以及圆珠笔的怀抱。
至于前身,更是不曾练过字。
古代对于卷面的要求,比现代要更加严苛,甚至有时候因为一个小小的墨点,都会导致考试的失利。
然而来都来了,就算毛笔字写得狗爬一样,也得试上一试。
李青云研好墨汁,先在草稿纸上把答案写出,然后在誊抄到卷子上。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那就是李青云发现,书院使用的草稿纸,就是自己造的纸。
不过发现了也就发现了,并不能改变什么。
总不能跑去跟夫子说,我给书院免费提供草稿纸,你让我在这里上学。
这明显不可能嘛。
李青云很快就把这件事儿抛到脑后,认真答题。
当李青云将最后一道大题的答案抄到卷子上后,一直在椅子上打盹的夫子,忽然睁开了眼睛。
“时间到!”
话音落下后,香炉中的那支香,也正好燃尽。
李青云颇有些佩服,这老头的时间观念还真是精准。
书童走了进来,将所有人的卷子收了上去。
夫子现场批阅。
“吕有才,通过。”
“多谢夫子。”
“甘井源,没通过。”
“夫子,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刚才太紧张了。”
夫子看了一眼书童,后者立刻上前,将这位学生给拽了出去。
如此又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夫子终于批阅到了李青云的卷子。
当看到卷子上狗爬一样的字迹后,夫子眉头瞬间就拧成了麻花。
“李什么云?”
“字写得这么难看,怎么有脸来的。”
“不通过,马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