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小说 > 躺不平,那就使劲卷:五代十国风云

第一章———风雨飘摇

二十一史弹词《五代》开场

明杨慎

雨淋漓滩赴选场

秀才落得甚干忙

白发渔樵诸事懒

虞夏商周秦楚汉

三分南北至隋唐

看到史官褒贬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乱世时期,绝对不能被忽视。在短短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朝代频繁变换,江山之上豪杰不断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前朝的势力还在奋力拼杀,新一代的豪杰已经崭露头角。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反复无常,一会儿归附这个,一会儿又投奔那个。且看这风云变幻的乱世大戏,探寻其中的奸雄谋略,钻研那“政权更迭的学问”,走进五代十国的风云录,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品味读史。

这既是辉煌大唐盛世走向终结的阶段,也是五代十国乱世的开端。大唐帝国就像狂风暴雨中的小船,摇摇欲坠,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了------

唐朝到了僖宗的时候,政治极为腐败,藩镇连年战乱,老百姓生活的是极端痛苦,真是皇帝山庄好避暑,百姓仍在热河中。虽然封建社会的所谓明军贤臣和底层人民依然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他们明明知道民间百姓的疾苦,却不减轻人民的负担,假如老百姓在有饭吃的情况之下,不会有人去造反。现在昏君在上,佞臣逆子当道,加上各类军阀,多数是贪婪无度,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只有选择暴力对抗,也只有反抗是唯一的出路,索性相聚为首,啸聚山林,其中在山东爆发了一场起义,声势最为浩大,这场浩大的起义最终演变成了,压垮大唐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十二月,濮州人王仙芝(今山东鄄城北旧城)和他的朋友尚让、上官云等,聚集了三千人,在长垣这个地方起义。王仙芝站在高处,大声宣读起义檄文,严厉指责唐朝官员贪污腐败、百姓赋税太重,而且赏罚不公平。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众人听了都热血沸腾,高声呼喊口号,那场面,声音大得好像山都要被震倒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提出“平均”这个口号,在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简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唐乾符二年六月,王仙芝的大军一路猛进,顺利攻克了曹州和濮州。唐天平军节度使薛崇听说自己管辖的地方有贼寇闹事,赶紧带兵去围剿,结果被王仙芝打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堪。就在这个时候,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菏泽曹县)黄巢也带着侄子黄存、黄揆和外甥林言等八人在冤句聚众数千人一支队伍来投奔王仙芝。黄巢这个人可聪明了,既能舞文弄墨,又能上阵打仗,家里还特别有钱。王仙芝当然很高兴地接纳了他。后来有人开玩笑说,唐朝,明朝和清朝可真够糊涂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唐朝没让黄巢考上,明朝没让李自成考上,清朝没让洪秀全考上,就因为这两个落榜的秀才,引发了三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的事儿。洪秀全考不上科举,一气之下,创立了拜上帝会,发动起义,搞出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而黄巢也是因为科举落第,最后走上了反抗唐朝的道路。那李自成呢,把大明搅得天翻地覆,差一点当了皇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当时李自成还是快递员,结果,崇祯一道旨令削减快递员,弄得李自成下岗。

说起来挺有意思,王仙芝和黄巢都是干私盐买卖的。黄巢家里祖祖辈辈都贩私盐,那时候,盐业是官府垄断经营的,他们这些民间的盐贩子只能偷偷摸摸地干,走的是黑道。不过,靠着贩私盐,他们也赚了不少钱。在封建时代,商人的地位特别低,在“士农工商”这四类人里,排在最末尾,更何况他们还是贩私盐的,更是被人看不起。为了改变自己这种不光彩的身份,黄巢就想,花钱读点书,然后去参加科举考试。要是运气好,祖坟冒青烟,考上个进士,那可比整天担惊受怕地贩私盐风光多了。《新唐书》书上说黄巢“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善喜亡命”,也就是说,他有点文化,但水平可能也就一般般。就这样,黄巢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了。可是,也不知道是黄巢真的水平不行,还是那些考官收了贿赂,故意刁难他,反正黄巢没考上。黄巢又失望又生气,一怒之下,写了一首反诗,就是那首特别有名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这时候起,黄巢对朝廷彻底就心灰意冷了。所以,王仙芝的起义大军一来,黄巢马上就跟王仙芝一起,打算闯荡出一番大事业,过上大富大贵的日子。这伙人在山东一带活动,老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都纷纷来投奔他们。才过了几个月,队伍就壮大到好几万人。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来自宋州砀山(今江苏宿迁,项羽的故乡)的年轻小伙子。刚加入起义军的时候,他就是个普通的小兵,后来运气好,抓住了机会,慢慢发展起来。这个人背叛了黄巢,投降了唐朝,还成了唐朝的大官,占领了中原很大一片地方,长达三十多年。最后,他推翻唐朝,建立了后梁,正式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大幕,他就是梁太祖朱温。

当时,山东地区流传着一句预言似的话:“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说的就是王仙芝起义这事儿。说实话,这句话特别有煽动性,听起来特别霸气。差不多四百年之后,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的时候,还模仿了这句话,改成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唐朝政府听说山东有人造反,那可不得了,觉得必须得把这些乱党消灭掉,要不然大家都得遭殃。于是,唐朝就从河南、山东等五个地方调集军队,去对付王仙芝,还任命平卢军节度使宋威当剿匪的总指挥,让他指挥河南各个地方的军队,统一作战。

不得不说,宋威这个人还是有点本事的。唐乾符三年七月,王仙芝带着人来攻打沂州,唐军和起义军在城下打了一场大仗。可能是起义军打仗的经验不够丰富,最后被唐军打败了。不过王仙芝脑子转得快,特别擅长打游击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主要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可是,宋威这人能力还行,人品却不咋地。为了在皇帝面前邀功,他竟然骗朝廷说已经把王仙芝杀了。唐僖宗李儇信以为真,这下放心了,又跑去玩乐了,大臣们都进宫去祝贺。李儇还下诏书,让各地的军队都解散,该回哪儿回哪儿。宋威也回到青州接着当他的官。可谁能想到,李儇高兴了还没三天,就传来消息说王仙芝根本没死,还在到处闹事儿呢。李儇没办法,只好又下令让各地军队再去打仗。唐军的士兵们刚回到家,正高兴着呢,又得去吃苦受累,心里都把宋威骂死了,觉得他太不像话,哪能这么糊弄人呢。

王仙芝知道自己短时间内很难取得大的胜利,就把队伍从山东转移到河南,躲开宋威的主力部队,专门去攻打唐朝兵力比较薄弱的河南和山东交界的地方。河南这地方,处于中原,四通八达,不管是进攻还是撤退都很方便。果然,起义军一路往西打,接连攻克了阳翟、郏城这些地方,军队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洛阳南边的重要门户汝州。

唐乾符三年九月,起义军成功拿下汝州,还抓住了宰相王铎的弟弟、汝州刺史王镣,这可是起义以来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汝州一丢,东都洛阳就直接暴露在起义军的攻击范围里了。洛阳在唐朝那可是东都,地位就跟明朝永乐之后的南京差不多。汝州失守的消息传到洛阳,整个洛阳都乱套了,东都的官员们都吓得赶紧逃命。李儇一看起义军这么厉害,心里也有点害怕了。也不知道听了谁的主意,就打算招安王仙芝。唐乾符三年九月,李儇下诏书,说赦免王仙芝的罪过,还答应给他大官做。

王仙芝这人精得像猴儿一样,他心里明白,自己现在手里的筹码还不够多,闹得越厉害,以后得到的好处就越多。所以,王仙芝没去洛阳接受招安,而是带着人去攻打郑州,结果吃了败仗。然后又跑到湖北,联合了邓州、唐州、郢州、复州这些地方的力量。到了这一年年底,王仙芝决定往东进军。唐军的士兵们早就见识过王仙芝的厉害了,起义军一来,他们要么死守着城,要么直接逃跑,根本不敢正面跟起义军对抗。王仙芝的势力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强大。

当王仙芝准备攻打蕲州的时候,蕲州刺史裴渥是宰相王铎的学生。被俘虏的王镣就劝王仙芝说:“将军您虽然特别厉害,但是朝廷已经建立三百年了,根基很深,哪能那么容易就被推翻呢?裴渥是我哥哥的学生,我可以写信给他,让他打开城门,迎接大军进城。然后我再请我哥哥在朝廷上奏请,给将军您封个大官,您觉得怎么样?”王仙芝一想,觉得这时候自己确实有资本跟朝廷谈条件了,就想借这个机会接受招安,弄个好差事干干,总比天天在外面跑来跑去强多了。

王镣就写信把这事儿告诉了裴渥,裴渥也不想为了那个昏庸的皇帝白白送命,当然乐意这么做了。裴渥打开城门,把王仙芝他们迎进城里,然后向朝廷上奏,请求招安王仙芝。王镣也写了家书,让哥哥王铎在朝廷里帮忙说说话,毕竟自己的命还在王仙芝手里呢。李儇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商量这事儿该怎么办。大臣们大多数都觉得没必要招安王仙芝,说当年庞勋在江淮闹得那么凶,也就一年时间就被平定了,王仙芝还不如庞勋呢,何必给自己找麻烦。王铎担心弟弟的性命,就使劲儿反驳说:“这些贼寇起兵都两年了,中原地区被他们搅和得乱七八糟,到现在朝廷都拿他们没办法,怎么能说不如庞勋呢?陛下要是招安王仙芝,给他个一官半职,就能把这场祸乱平定了,这么划算的事儿,为啥不做呢?”李儇也被王仙芝折腾得烦死了,都耽误他好多玩马球的时间了,正想找个台阶下呢,就同意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监察御史,还让他当齐州刺史。

王仙芝对朝廷给的这个好处特别满意,这几年在外面东奔西跑的,不就是想过上好日子嘛。他这做法,跟《水浒传》里宋江走的路差不多,所谓的起义,最后都变成了这些大头领给自己捞好处的手段。可笑的是,前不久还是王仙芝俘虏和敌人的王镣、裴渥,现在都跑到跟前,恭恭敬敬地恭喜王仙芝升官了。王仙芝心情好得不得了,就大摆宴席,大家你一杯我一杯,推杯换盏,称兄道弟,热闹得很。可再看看这场景,又觉得特别滑稽,简直就是一场闹剧。

可王仙芝怎么也没想到,他这好好的一场宴席,被一个朋友给搅黄了,这个朋友就是黄巢。黄巢一看唐朝只封了王仙芝一个人,心里就火了,心想自己这几年跟着王仙芝,出生入死的,啥好处都没捞着,这可不行。估计是喝了点酒,黄巢脸涨得通红,一下子跳出来,指着王仙芝的鼻子就骂:“咱们刚开始起义的时候,可是发过誓的,要夺取天下,给老百姓除掉那些坏人。现在咱们的事业才刚刚有点起色,你就要接受唐朝的招安,你倒是舒服了,做了唐朝的官,可咱们这五千多个兄弟怎么办?你把兄弟们交给我,我带着他们去挣富贵,你就在这儿享清福吧。”黄巢不光有点文化,还会点拳脚功夫。他光骂还不解气,直接冲过去,把王仙芝按在地上,一顿拳打脚踢。王仙芝被打得嗷嗷直叫。起义军的兄弟们都觉得黄巢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都跟着起哄:

“哥哥要招安,到时候就你自己享福,让我们喝西北风啊?”

要说王仙芝还真有点本事,遇到这种情况,也没慌。他一看兄弟们都对他有意见了,心里明白,要是手里没了兵权,就算当了节度使,皇帝早晚也得把他收拾了。于是,王仙芝马上跟兄弟们检讨自己的错误,说不该想着投降,要继续走起义的路。王仙芝当场就宣布,不接受唐朝的招安了,还要接着当“贼寇”,跟唐朝对着干。旁边的王镣和裴渥看到这情况,吓得差点昏过去。裴渥腿脚快,趁别人不注意,偷偷跑出去,骑上马就跑了。王镣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没跑掉,又一次成了王仙芝的俘虏。

经过这一场事儿,王仙芝和黄巢之间就有了矛盾,干脆就各走各的路了。当时就商量好,把起义军分成两部分,王仙芝带着一部分人留在荆南那一片,黄巢带着一部分军队往北回山东。黄巢心里有自己的打算,他觉得一直跟着王仙芝,永远都出不了头,现在自己单干,正好可以展示自己的本事。这就跟现在很多人想的一样,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不用整天看别人脸色,挣那点辛苦钱。事实证明,黄巢这个决定是对的。

黄巢和王仙芝分开以后,乾符四年二月,黄巢就打下了郓州,把唐郓州节度使薛崇给杀了,接着又攻克了沂州。也许是黄巢和王仙芝的缘分还没尽,乾符四年四月,王仙芝派他的心腹尚让带着人北上,到了查牙山。黄巢知道了,也带着兄弟们到查牙山和尚让会合。没过多久,王仙芝也来了,两支起义军又合到一块儿了。

同年七月,两路起义军一起去攻打宋州,把平卢节度使宋威困在了城里。这个宋威就会吹牛,根本没什么真本事。可是,很快起义军就被唐朝右威卫上将军张自勉带兵打败了。关于这次失败的原因,历史书上没写清楚。不过分析一下,可能是王仙芝和黄巢他们俩各管各的,指挥不统一,所以被唐朝的援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朝廷打了胜仗以后,宰相王铎和兵部尚书卢协就想把张自勉调到宋威手下。但是另一个宰相郑畋知道,张自勉和宋威一直关系不好,他怕宋威会对张自勉不利,就不同意。王铎、卢协和郑畋这三个人本来就意见不合,借着这个机会,王铎和卢协就想把郑畋给弄下去,他们就跟唐僖宗说,要罢免郑畋。郑畋心里不服气,就假装跟唐僖宗说,自己想回老家养老。这三个可都是朝廷的重要大臣,朝廷一时半会儿还离不开他们。唐僖宗两边的意见都没采纳。

这时候,起义军已经往南走了,不过王仙芝和黄巢的队伍还是各走各的,就像分家了一样。王仙芝带着自己的部队打下了郢州,还抓住了唐郢州刺史崔休征,形势看起来有点好转。唐朝知道王仙芝比黄巢好对付,就决定先集中力量收拾王仙芝。唐乾符五年十一月,唐昭宗派太监杨复光给王仙芝写信,劝他投降朝廷。上次王仙芝想招安,被黄巢给搅和了,没成。这次他可不想再错过机会了。王仙芝就派他的心腹尚君长去长安和朝廷谈判。谁知道尚君长走到半道上,被平卢节度使宋威给抓住了。这个宋威,都无耻惯了,他跟朝廷说,自己抓住了贼寇,立了大功。杨复光心里清楚,要是能把王仙芝招安了,那自己就是头功,不能让宋威这个不要脸的给抢了。于是,杨复光就跟唐僖宗使劲儿解释,说尚君长是来代表王仙芝投降的,宋威是在谎报军功,太不应该了。可宋威就是不承认,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唐僖宗本来就没什么主见,根本分不清谁对谁错。吵来吵去,也没个结果唐僖宗被吵烦了,干脆就把尚君长给杀了。

王仙芝听说尚君长被杀了,觉得自己又被朝廷耍了,气得火冒三丈:

“这个昏君!送上门的好事都不要,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乾符四年十二月,王仙芝的部队就转到江陵去了。第二年初,王仙芝火气还没有消下去,誓要雪耻,起义军攻下江陵城,王仙芝下令纵兵掠夺并屠城,据记载屠城之前江陵城有30万户,约150万人,等王仙芝撤离后大约10万户,近40万人被杀,可怜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如草芥一般,任人鱼肉。驻守江陵的荆南节度使杨知温,这个人特别搞笑。他是个搞文学的,当王仙芝的军队都把外城攻破了,将士们请他去前线指挥作战,他却穿戴得整整齐齐,看着天上飘着的大雪,诗兴大发,写起诗来了。他根本不管城防的事儿,还问手下人,自己写的诗跟李白、杜甫比起来怎么样。不过,杨知温虽然有点迂腐,但也不傻,赶紧派人去搬救兵。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接到紧急报告,马上带兵去救援,半路上碰到了驻守襄阳的沙陀兵,就一起去抄王仙芝的后路。没想到,王仙芝不长记性,又被唐军从后面打了个措手不及,吃了个大败仗,只好逃走了。

乾符五年正月,王仙芝往北去攻打申州,结果被唐军招讨副使曾元裕打败了。这次失败,比王仙芝以前经历过的任何一次都惨,在申州,起义军留下了将近一万具尸体,煞有京观景致,还有一万多士兵被唐军招降了。胜利的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可高兴坏了。他早就看宋威不顺眼了,觉得他就是个没用的饭桶------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