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崇祯帝

第二章 整治锦衣卫(补)

冬暖阁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朱由检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如利刃般射向跪地的骆养性,突然厉声喝道:“骆养性,你知罪吗!”

这一声怒喝,犹如平地惊雷,吓得骆养性浑身一颤。他脑袋“嗡”的一声,瞬间懵了,不过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的经验,让他下意识地忙叩首道:“陛下,臣有罪。”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颤抖。

“那朕问你,你罪在哪儿?”朱由检的声音依旧冰冷,没有一丝温度,紧紧盯着骆养性,仿佛要将他看穿。

“臣......”骆养性张了张嘴,却一时语塞,大脑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你不知道罪在哪吧。朕问你,为什么建奴兵临京城,你都没有信息传回?你锦衣卫是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你这锦衣卫指挥使当到头了吗?”朱由检越说越激动,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跟着震了几震。

骆养性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内心充满了恐惧。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前任锦衣卫使田尔耕的模样,田尔耕可是任丘人氏,兵部尚书田乐之孙,以祖荫积官至左都督,为人狡黠阴毒,可即便如此,还不是被皇上毫不犹豫地砍头抄家。想到这儿,骆养性后背一阵发凉,冷汗直冒。

好在他反应还算快,忙是以头叩地,带着哭腔说道:“臣有罪,没能及时传回信息,请陛下责罚!”

“你是朕的亲兵,少跟那些文官来往。现降你为同知,暂掌管理锦衣卫事务,下次再发现你失职,提头来见朕,朕手下不养废物。”朱由检毫不留情地说道。

骆养性听了,背上的冷汗瞬间又多了一层。这位皇帝可是连镇辽总督都能轻易拿下的主,和那些一品大臣比起来,自己确实什么都算不上。他忙不迭地说道:“臣一定严谨守己,为陛下办好事。”

“朕问你,锦衣卫有多少人?”朱由检稍稍缓和了一下语气,继续问道。

骆养性满头大汗,内衣早已被汗水湿透,他忙不迭地回答道:“回陛下,加外围人员共153125人,京畿之地有52150人,其它的人都分布在大江南北。”

明朝锦衣卫的架构复杂而严密。设指挥使一人,官居正三品,作为锦衣卫的首领,通常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那可是位高权重。

设南北同知二人,官阶从三品,协助指挥使管理锦衣卫事务;

设南北佥事二人,为四品官,负责具体执行锦衣卫的任务,像侦察、逮捕这些。

设南北镇抚二人,官居五品,掌管锦衣卫的刑狱事务,管理诏狱。

设南北千户十四人,同样是五品官,下辖百户,负责具体的军事和治安任务;

百户是千户的下属,负责更基层的执行工作;

再往下还有总旗、小旗,总旗带领小旗,小旗则是最基层的指挥单位,领导若干士兵。

此外,还有校尉一千人,负责日常的侍卫和仪仗任务,都是挑选自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力士千人,负责举持金鼓、旗帜等任务,也是从民间挑选而来;大汉将军千人,作为殿廷卫士,负责皇帝的安全,都是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校尉、力士、大汉将军三部组成了皇帝羽林军,虽说这些人理论上都是忠于皇帝之人,可人心隔肚皮,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很好,你这个废物,有这么多人,连个敌情都探不到,都是在浪费粮食吗?”朱由检毫不客气地斥责道。

“把所有锦衣卫清查一遍,看看哪些只是吃饭不干事的废物。其一、半月之内,挑选二万良家会武,十八至二十八岁能战之人,到西校场集中。

其二、把锦衣卫中心转到西北之地(山西、陕西),北方草原,辽东去,着重探查民事、民情、战事等情况。

其三、把韩爌族中三代逮捕下狱,并查抄其家,所查抄之物全部送到内帑,给朕看好了,少了一两银子,就用你狗命来填。

其四、暗中查清京城所有大臣的资产及违法之事。记住,不能走漏半点消息,去吧,看你将功补过。”

骆养性听着这一连串的命令,头上的汗更多了,但同时心里也暗暗松了口气,好歹是保住了一命。他连忙磕头谢恩,然后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

随着一阵窸窣的声音,骆养性的身影消失在门外,不一会,阁内就只能听到外面呼啸的风声。

崇祯皇帝时期,受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整个崇祯时代可是多灾多难。崇祯元年夏,畿辅大旱,土地干裂,赤地千里;

三年三月,依旧干旱,皇帝甚至择日亲自祈祷降雨;

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整整七旬滴雨未下;

六年,京师及江西旱情严重;

十年夏,京师及河东久旱不雨,江西更是大旱;

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皆遭旱灾;

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等地陷入干旱;

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情肆虐;

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都被旱灾笼罩。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影响下,朱由检深知自己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难免会顾此失彼,毕竟他刚穿越过来,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没办法提前预防。

但现在既然知道了小冰河时期已经到来,那就必须要做好准备,筹备钱、粮、绵、衣。他也不清楚红薯和洋芋(马铃薯)以及棉花的种植情况。

不过他刚穿越不久,时间还算充裕。当下最要紧的,一是找人保护自己,二是搞钱、练兵,不然还没等自己把想法推行下去,就被人暗算了,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明末期那些士绅可都是毫无底线的,大明除了早期二位皇帝和万历帝外,其他皇帝可没有几个长寿的。

看来,得把皇宫内的太监和宫女及羽林卫好好整治一番。

“大伴,诏锦衣卫李若琏和方正化二人来见朕。”

朱由检心中明白,皇宫若不安宁,就如同一座随时可能崩塌的危楼。若不及时清查隐患,这些问题将如同毒瘤一般,慢慢侵蚀皇宫的根基。

方正化应该很好找,可李若琏就有些麻烦了。李若琏在崇祯元年是武进士,在锦衣卫干了一年多,现在却还只是南镇抚司的堂上指挥,官职小得就跟芝麻绿豆似的,想要找到他,还得费一番周折。

太监方正化,山东人,明朝末期宦官。崇祯初年,任司礼太监。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清军入犯京师,奉命总督保定军务,立有全城之功。崇祯十七年二月,再次出镇,力战而死,他是尽忠的宦官之一。

骆养性返回锦衣卫内室后,一刻也不敢耽搁,迅速传令召集所有在职的锦衣卫成员。

待众人到齐,他神情严肃地站在堂前,将皇上的诏圣旨在锦衣卫衙署内高声宣读。随后,又赶忙命令南、北镇抚司下的各个卫所务必严格执行皇上旨意。

骆养性正值壮年,心思单纯,没有太多弯弯绕绕,接到皇命后,一心只想实打实办好,不敢有丝毫懈怠。回想起此次去见皇上,骆养性至今心有余悸。皇上的眼神锐利如鹰,透着几分让人胆寒的杀气,那是只有亲身杀过人的人才会有的眼神,以至于他都不敢与之直视。而且这次皇上醒来后,整个人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捉摸不透,这让骆养性心里充满了不安,总觉得这位帝王似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刻,骆养性正在紧锣密鼓地调集人手,准备去查封韩爌家。他心里清楚,此次任务至关重要,一定要挑选那些干净、与阁老没有牵涉的人去执行,期望能办得漂亮,消除皇上对自己的怀疑。

就在他全神贯注安排任务时,手下一名大档头匆匆来报:“大人,宫里来人了!”骆养性闻言,立刻站起身,快步到门口迎接。

见到来者,他满脸堆笑,恭敬说道:“下官参见公公,不知公公前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恕罪。”

那公公神色淡然,开口道:“皇爷口谕,召李若琏入宫觐见。”

骆养性听到这话,嘴巴不由自主地张大,脸上写满了惊讶。李若琏是崇祯初年的武举人,武功高强,为人刚正不阿。

在锦衣卫任职期间,因他坚守原则,得罪了不少人,受到诸多排挤。骆养性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两年来,李若琏仅仅混了个堂上指挥的小官职。要是他能同流合污,早就升为百户甚至千户了。骆养性今天刚把他派出驻点,没想到转眼间就被皇上召见,这实在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骆养性不敢耽搁,赶忙带人四处寻找李若琏。半时辰后,终于找到了他。

公公带着李若琏离开后,骆养性马上调集四百多锦衣卫,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训话。他神色冷峻,命令在行动中五人一组,相互监督、相互举报,举报者官升一级,还奖励银子百两。如此一来,众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次行动所有人都变得老老实实,生怕出一点差错。

与此同时,宫中的朱由检王承恩写了几封圣旨。他拿起玉玺,重重地盖在上面。看着那方大印,虽说完好无缺,但他心里清楚,这可不是秦始皇传国玉玺。不一会儿,方正化、李若琏走进殿内。

二人见了皇上,赶忙跪地行礼,高声说道:“奴婢方正化(臣李若琏)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听到这高呼的“万万岁”,心中涌起一阵舒畅,仿佛自己真的能万岁千秋。他这才深切体会到,难怪所有皇帝都爱听恭敬顺耳的话。

“平身。”朱由检温和地说道,随后转头对王承恩说:“大伴,你把这圣旨宣读一下。”

“是,陛下。”

王承恩接过玺书,清了清嗓子,高声宣读:“方正化、李若琏接旨!”

二人立刻再次跪地,齐声应道:“奴婢、臣聆听圣旨!”

“现加封方正化为御马监掌印太监,掌枢府,负责整治清查宫内所有宦官和宫女。锦衣卫坐堂李若琏,克谨有为,熟读兵书,武艺高强,着任正四品兵部左事郎,带俸掌羽林卫,即刻赴任。望尔等尽心竭力,莫负朕望!”

方正化满心皆是难以抑制的狂喜。身为太监,旁人皆觉他的人生一眼望到头,可他偏是个有大抱负的人。他武艺高强,身姿矫健如苍鹰,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深厚功力;为人更是忠诚不二,一颗心全然系于皇家,一心要在这深宫内院内混出顶天立地的模样。

李若琏在锦衣卫已然蹉跎了两个春秋,这两年里,他空有一身本事,却始终如同明珠蒙尘,不受重视。曾经那满腔的雄心壮志,在日复一日的冷落与消磨中,大半都已消逝,他也渐渐心灰意冷,只想着往后能安安稳稳地混日子便罢了。

然而如今,竟突然被皇上重用,这巨大的转变让他一时之间有些发懵,仿佛置身于一场不真实的美梦中,脑袋里晕晕乎乎,还没完全反应过来这从天而降的好运,没反应过来!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