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崇祯帝

 第十章 组建皇家科学院一

王之心满脸堆笑,往前紧走几步,热情地说道:“秦侯爷,往后咱们可得多多合作。调粮这事儿,您尽管放心,咱家一定全力办好。不过呢,眼下咱家也得仰仗侯爷帮衬帮衬。”

秦良玉闻言,立刻拱手行礼,态度恭谨:“有劳公公费心。保家卫国,本就是我分内之事。公公但说无妨,粮草方面,要本侯如何相助?”

王之心清了清嗓子,神色略显神秘:“皇爷口谕,军营粮草由蜀王朱至澎提供。”

秦良玉一听,脸上满是惊讶之色,连声道:“公公,这……这……本侯家中还有些余粮,不如就让本侯资助,以解燃眉之急。”

“侯爷高义,令人钦佩。不过此刻倒还用不着,皇爷早有吩咐,咱家心里有数,自然有办法办妥。”王之心摆了摆手,笑着解释道。

紧接着,他又严肃起来,高声传达:“皇爷口谕,令世子马祥麟即日出发前往京城。”

“是,臣接旨。”秦良玉领命后,赶忙去安排儿子出行的相关事宜。马祥麟二十多岁了,可不是简单的人,他可是马超后人,马上马下都是非常优秀的,从小就跟母亲南征北战,后来还带辽东抵抗建奴,近年才回到四川。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即便秦良玉身为征战沙场、杀过无数人的将军,可在母亲这个角色上,对自己的孩子仍是满心不舍,才回来又要离开。她精心挑选了一百名白杆兵护送马祥麟入京,王之心为了拉拢秦良玉,也特意派了一名番子陪同。

安排妥当后,两人又就筹备粮草之事深入商量了一番。期间,王之心把朱由检的《陆军通略》留给秦良玉,之后便各自忙碌去了。暂且按下王之心与四川巡抚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任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后迁浙江按察使)设计向蜀王筹措粮草之事不表。

且说东厂南方都指挥齐本正,带着一众番子马不停蹄地赶到广东。见到广东巡抚张镜心(字孝仲,号云隐居士,直隶磁州(今河北磁县)人,崇祯二年(1629年)担任广东巡抚)后,他神色庄重,宣读圣旨,令其招兵五万,且以擅长水战之人为主。

随后,齐本正又奔赴广西。面对广西巡抚傅弘烈(字仲谋,号竹君,官至抚蛮灭寇大将军、广西巡抚,后加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谥忠毅,著有《傅忠毅公全集》)和总兵韩观,他宣读圣旨,要求招兵五万,后勤保障由桂王负责。同时,也把《陆军通略》留给了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傅弘烈后来为朝廷在东南亚成功收购了一百三十万石粮食,这些都是后话了,不得不说,格局打开之后,人人都像是掌握了“零元购”的高级手段。

朱由检让广东、广西两地招兵,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粮食。毕竟东南亚是粮食产地,受小冰河影响较小。果不其然,三个月后,几百多万石粮食运回北方,极大地缓解了京城以及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灾情。

这天清晨,朱由检训练完士兵,看着御龙军和御凤军,心中思量着该为他们配备武器了,于是便下令兵器局调了一批枪、雁翎刀和腰刀。

可仔细一想,若是拿着这些武器与建奴作战,并无优势,看来还得对武器进行改造,比如火枪和火炮。

这日,朱由检端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面前摆放着一份奏折。奏折里详细阐述了创立皇家科学院的必要性与规划,朱由检目光如炬,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他心里清楚,这是个大胆的计划,却也是大明复兴的关键一步。

正如伟人所言:“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

“大伴,传朕旨意,召徐光启前来。”朱由检声音坚定有力,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徐光启(1562- 1633年,1630年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王承恩领命而去,不多时,徐光启便匆匆赶到。他一进殿,立刻跪在殿前,高声说道:“臣徐光启拜见陛下,陛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微微点头,示意他起身。徐光启站起身来,目光紧紧盯着朱由检,静候命令。诚恳地说道:“徐爱卿,往后不必行此大礼,这些虚礼就免了,赐座。”

“臣尊旨。”徐光启在官场多年,对这些场面话早已见怪不怪,但见朱由检神色诚恳,不像是说假话,便立刻应下。

朱由检问道。“爱卿,朕打算调你去工部任尚书,你意下如何?”

“臣……臣年事以高,怕难以胜任。”

“呵呵,爱卿年富力强,还可为大明贡献十年。朕今日召你前来,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任务交付于你。”朱由检半玩笑半严肃地说道。

“朕决定创立皇家科学院,任命你为工部尚书,负责科学院的创立与运营。朕要你带领大明的工匠们,钻研先进的火器技术,制造出能扭转战场局势的武器。”

徐光启微微一愣,显然没料到皇上会有此安排,不过很快便反应过来,拱手说道:“陛下,臣深知此重任重大,定不负陛下所托。臣定会竭尽全力推动皇家科学院的发展,为大明打造出先进的武器。”

朱由检微微一笑,鼓励道:“朕知道,你是大明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朕相信,你定能带领皇家科学院走向辉煌。朕会全力支持你,你若有任何需求,尽管开口。”

说罢,朱由检把自己设计的后膛燧发枪图纸递给他,一边指着图纸,一边详细讲解枪的各种零件构造,随后又说起民国时期的汉阳造,以及三八式步枪,深入分析了这三种枪的特点与优劣。

“陛下,臣实在佩服,这些图纸绘制得极为精细,只要依照图纸,便可制作出来。只是臣尚有疑惑,这些枪使用何种子弹呢?第一种燧发枪用火药尚可理解,可后面两种显然不行。还有,这些枪的枪管,若是靠人工加工,速度怕是太慢了。”

“徐卿,莫要着急,接下来,朕再给你讲讲制炮。”朱由检神色温和,目光中透着胸有成竹的自信。

他详细地向徐光启介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M1榴弹炮。这M1榴弹炮于20世纪20年代设计,75毫米的口径,凭借简单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在当时备受赞誉。

“徐卿,你看,这M1榴弹炮构造相当简洁,主要就是炮管和炮架,二者通过断续螺纹相连,组装和拆卸都极为便捷,炮管和炮闩只需转动八分之一圈就能完成连接或分离,操作简便。而且,它的炮架采用可拆卸结构,全炮能分解成几个部分,不管是士兵搬运,还是用骡子驮运都很方便,甚至用四匹骡子就能轻松驮运。”

朱由检一边说着,一边将精心绘制的设计图纸递到徐光启面前。紧接着,朱由检又耐心讲解起制作火药以及硝硫炭炸药的方法,包括精确的比例配方,还有子弹、炮弹的制作工艺。对身为兵王穿越而来的朱由检来说,这些内容不过是基础知识,过于复杂的枪炮技术,在当下的条件也难以实现,不如先把这些相对简单实用的技术传授出去。

一番讲解下来,不知不觉天色渐晚。“徐卿,你看天也快黑了,我们用膳食后再聊吧!大伴,上膳食。”

朱由检这一讲就是三四个时辰,只觉得口干舌燥,心火直冒,接连喝了两三杯凉茶才稍稍缓解。徐光启也跟着喝了两杯,润了润干涩的喉咙。

徐光启早已被这些新奇的知识和理念深深吸引,哪还有心思慢慢用膳。见朱由检不紧不慢地享用着膳食,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匆匆扒拉了几口就吃完了。

他满心焦急,却又不敢催促朱由检,只能在一旁不停地摇头,还时不时用腮帮子鼓气,那模样十分滑稽。朱

由检瞧着他这幅猴急样,也不再故意逗他,加快速度吃完了饭。

饭后,朱由检又接着把炼铁炼钢的理论传授给徐光启,像炭钢、锰钢等合金钢的特性与制作方法,还有焦炭的制作及在冶炼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知识并非他凭空想象,而是前世他对这类资料颇感兴趣,留了心,才记下了不少。

最后,朱由检谈及动力原理,从人力、畜力,到水力、蒸汽动力,逐一阐述。他一边展开蒸汽机的图纸,一边深入浅出地讲解其原理,还设想了蒸汽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此外,他还提到了玻璃、香水、皂角、水泥等物品的制作方法与用途。接下来的一连三天,徐光启吃住都在皇城。

大多数时候,他都沉浸在研究图纸之中,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这可把朱由检吓了一跳,生怕这位年迈的大臣累坏了身体。

若是徐光启晚上还不肯休息,朱由检就暂停讲解,督促他按时就寝,可即便如此,徐光启还是时常和太监因为休息的事情起争执。

当了三天的老师,朱由检感觉自己累得快要虚脱了,反观徐光启,却精神抖擞,求知欲愈发旺盛,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最后实在没办法,朱由检只好以身体不适为由,让他先回去。

随后,朱由检下旨调徐光启任工部尚书,封他为皇家科学院首席,并赏赐白银1000万两。

命他整合工部、兵仗局和火药司,成立皇家兵工厂,涵盖武器研究、武器生产(冷兵器与热兵器)、钢铁生产、火药生产、机器制造等十几个关键方向。

还特别叮嘱他,要先研制出左轮手枪,毕竟手上有枪,心里才觉得踏实。在明朝,生产武器的部门主要有工部、兵仗局和火药司。

工部作为中央政府负责军事装备制造的核心部门,下设军器局和兵杖局,承担着刀枪剑戟、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的制造任务;兵仗局是明代八局之一,除了制造兵器、盔甲、弓箭,还负责管理火药生产;地方上的卫所也参与到武器制造当中,尤其是在火器制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朝的武器制造体系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中央的军器制造中心位于北京,由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的军器局和内府管辖的兵杖局负责。

第二天一大早,徐光启就带领工部的一众能工巧匠,风风火火地赶到兵仗局和火药司。此时,兵仗局和火药司的掌印太监李嘉已经接到了朱由检的圣旨,得知这两个部门全部转归皇家科学院名下,由徐光启统一管理,其他人不得插手干预。

“徐尚书,陛下命人送来三千多工程兵,让大人安排他们做工,修建皇家科学院。”

一位小太监匆匆赶来,向徐光启汇报。“太好了,多谢陛下!”徐光启满脸欣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立刻着手安排工部的能工巧匠前往西山选址、平整土地。

有了这三千工程兵的助力,他相信一定能更快地建好各类厂房,将相关人员集中起来开展工作,早日实现朱由检的期望,让皇家科学院和兵工厂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